本报讯 作为行业龙头老大的山东兖矿集团,被公认为国企改革攻坚阶段的成功典范。为了推广其经验,军旅作家马泰泉克服重重困难,六下矿井,四易其稿,历时三年完成了一部近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走出地平线》,最近由志力于探索国企改革出路的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
进入90年代,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经济遭遇的困境中,兖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兖州矿务局)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全国特大型煤炭企业中的“龙头”,1996年销售收入达到60.3亿元,实现利税12.24亿元。他们还创出了年产原煤超过300万吨(最高年产达410万吨)的世界一流的综采队。这是国内传媒曾在“黄金时段”和“黄金版面”作出的报道。它引起了行业之外的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关人士的关注。
在张雪杉副总编的启示下,百花文艺一批有胆有识的年轻出版人,把出版视角拓展到兖矿集团这个国企改革典范上来。但是,为兖矿人立传并非一件易事。经过百花社精心挑选的总后勤部军旅作家马泰泉,在其首次造访兖矿之中,受到了“热情而谦诚”的拒绝。马先生说,造访者中不乏文坛高手,要为赵经彻(兖矿集团董事长)著书立说,但均遭到他极为友好的回绝。赵老板对造访者的款待是热情周到的。在宾馆里安顿下来之后,你很快会得到这个时间安排:某日几点游览孟府及亚圣庙;某日几点游览故有“岱南奇观”之称的峄山;某日几点游览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其间,作为东道主,赵老板定会从百忙之中抽身出面,为你的光临接风洗尘。调侃之间,他还会十分诚挚地将其著作《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管理》送给你,签上自己的名字。请你指教。在这闻名遐迩的孔孟之乡观光游览了一圈之后,接下来他为你送别,握手告别:“欢迎你再来,再见!”
但是,赵老板无意中的几句话却启发了马泰泉深入矿井实地采访的决心:“因为属鼠,所以命中注定要打一辈子地洞。”“煤是靠挖出来的”,“故事都在下面……”。
《走出地平线》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国企改革主战场,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现了兖矿集团所走过的改革发展之路,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它在提高煤炭生产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创建企业大文化及推进资本扩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举措和构想,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作品不仅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赵经彻这位有胆识、有魄力的企业家形象,充分表现了他作为国家大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使命感,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战略家眼光和才干,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更以犀利的笔锋触及到国企改革中普遍遇到和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岗、破产、兼并、股份制、再就业等等,而书中作者与主人公直面人生的心灵碰撞和哲学沉思,无不惊心动魄,令人荡气回肠。
作为一部反映国企改革的长篇报告文学,《走出地平线》内容充实,气势恢宏,意蕴深邃,因此一经出版就受到文学界及企业界、经济界人士的普遍赞誉。业内人士认为,该书“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报告文学,虽然它也写了企业创业史,但它着重写的不是企业发展的经济史,而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史”;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性格鲜明,“主要是思想性格鲜明,精神个性鲜明”,作品展现的“是一位在现代企业家群中不多见,尤其是在当代文学画廊中还属罕见的思想型、战略型的企业家”。他们还指出,“在许多企业身处逆境,举步维艰的时候,兖矿集团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认识和借鉴的对象。对于渴望认识了解兖矿集团神话的人们来说,《走出地平线》是一个便捷的途径。”因为它“是一部真实地记述一个中国企业不断开拓创业步入辉煌的书,是一部在一家中国大型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和表现当代企业家赵经彻人生步履和事业经历的”,是很值得人们,尤其是企业家们和经济界人士阅读的。